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今社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以及大众健康管理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尽管互联网医疗发展已成必然,但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我们也是不能忽视的。
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问题
1. 安全问题
由于就诊者甄别信息真假能力的有限,加上信息不匹配等原因,就诊者可能会因错误信息而对医生的正当行为感到存疑,甚至发生冲突、矛盾。而且互联网+医疗健康可能会成为某些医院、企业和个人传播不当医疗信息的媒介,并且由于互联网医疗依托的载体具有虚拟性的原因,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追责也将成为难题。
2. 患者信息隐私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不仅要实现医院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还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医疗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居民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做好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环境来说,在隐私保护、数据访问控制和认证、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互联网医疗的强势介入在营造开放大数据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患者信息与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与一般的个人信息不同,医疗数据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可广泛用于公共管理、精准医疗、医学科研、健康保险、药品研发、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也是因此其被众多想要不劳而获的人所关注着。
3. 互联网医疗竞争严重
企业盈利的来源主要包括流量变现、医药类广告植入、问诊收费、医药购买配送服务等,行业内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患者实质问题不好彻底解决,难以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商业闭环。
4. 医疗资源分配问题
自互联网医疗全面开展相关服务后,各互联网医院平台线上服务越来越多样化。患者通过省市级医院的线上平台进行预约挂号、在线问诊等更为方便的医疗活动,跨越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机制,忽视双向转诊的医疗政策,使得“大医院吃不了,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象愈发严重。
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较小,城乡二元化阻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整体发展进程,基层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上下级医疗资源衔接不力,互联网与分级诊疗融合效果欠佳。
5. 数据孤岛问题
省市级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的互通互享,线上与线下信息技术还未实现良好对接。我国大多数大型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患者医疗数据对外不公开,不向其他区市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无法实现随后复诊、健康管理在基层的无缝衔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喜马大健康平台作为医疗健康行业中的一员,为解决互联网医疗中的部分问题,提出了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想法。
1. 人身与数据安全
喜马大健康平台将用户身体的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个人健康数据中心当中,在用户授权后,医生就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反馈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使在线问诊更安全。
个人健康数据中心的用户数据是被加密上传、碎片化存储至区块链各个节点的,数据只有在用户授权后才能被其他人查看,并且用户还能随时查看是谁看了自己的数据,保证了用户的隐私问题,也保证数据安全。
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特性,假消息、错误消息追溯源头时更方便,也有利于追责问题的解决。
2. 数据交互、流通
个人健康数据中心在保障用户数据真实、安全的同时,鼓励用户将自身相关的健康数据自愿的、匿名的、有选择的”拿出来“分享,让用户数据流通起来,用于医疗诊断、医学研究等。
当用户想在平台享受问诊、健康服务时,可以针对某条数据生成二维码进行授权,将其发送给医生等提供服务者。医生只能使用平台指定的浏览器浏览用户授权数据,不可进行截图保存,以此来防止数据的泄露及外流。授权之后,用户可通过授权记录来追溯数据查看情况,以此监控数据的访问情况。
同样的个人健康数据中心还会把用户自愿授权的相关健康数据,与对此有需求的医药公司。医疗机构做交易,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的同时,也让数据“活”起来,从而打破数据孤岛问题。并且将数据分享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反馈给用户本身,做到数据价值返还给个人。
3. 定制化、精准化健康服务
AI智能根据用户个人健康数据中心上传数据情况,进行实时的前瞻性疾病预测,并为其精准匹配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定制化服务方案,实现用户疾病预测,使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前预防。在这过程中不仅便于解决用户健康管理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