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智变·未来健康”产业论坛于7月28日在上海徐汇西岸成功举办。论坛以 AI+“智变、智创、智见、智新、智想”五大板块为主线,通过巅峰对话、重磅发布、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方式,全方位凝聚共识,展现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类脑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探索与融合应用。五百余名来自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专家嘉宾汇聚一堂,共话智能医疗新蓝图。

本次论坛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复旦大学联合承办。论坛还由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先导产业促进中心、WHO数字健康合作中心、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协办;并获得了徐汇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医学人工智能委员会、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团达摩院、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以及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副局长Bilel Jamoussi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马秀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方雷、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永尊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

刘波英表示,上海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医疗资源、最顶尖的医学团队、最典型的医药场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药健康行业大有可为。展望未来,上海将重点做好推动医智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能级提升和加快产业人才集聚三方面工作。

陆韬宏指出,上海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及应用场景落地,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过去一年,上海开展了首批医疗大模型应用示范场景征集、评审等相关工作,遴选出30个场景清单并正式发布,目前部分场景已在医疗机构全面落地应用。下一步,市卫健委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统筹化、智慧化、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Bilel Jamoussi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中国在AI医疗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并指出上海在智慧医院、数字诊断、AI分诊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表示,面对疫情、气候相关风险及医疗资源不均等全球性挑战,AI为提升医疗系统的韧性、公平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全新工具。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佩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德国科学院院士Roland Eils等专家带来了AI医疗领域的前沿洞察。蚂蚁集团、达摩院、岩思类脑等科技龙头企业亦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正式启动了《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成熟度分级标准体系》的编制,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以及《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并开启团体标准《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评测方法》的意见征集。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发布了多款AI医疗未来超级应用,包括专科专病智能体赋能基层慢病管理计划、Jack安心智能体、明道种系致病突变DNA大模型和LPD病理数字切片标注标准集,全方位展现了AI技术赋能精准医疗发展、推动智慧医疗落地的“中国方案”。

01

医疗大模型应用呈现出格局渐成、数据为核、技术突破、场景深化的特点,为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医疗健康智能体已成为“AI+医疗”应用实践的最佳载体。本次论坛上,18家单位代表共同启动了《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成熟度和智能体标准体系》的正式编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家鸿在介绍中表示,本次标准体系拟邀请百余家医疗机构以及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多方紧密协作,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其中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成熟度标准系列围绕数据管理、性能优化、模型训练、面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场景应用能力、服务运营等五个方面,为大模型的发展和评估提供了清晰、可量化的分级标准,医疗健康智能体标准系列聚焦服务医患双方的专病专科应用场景,构建了从底层基础设施、智能体服务平台到上层应用层的完整架构。

AI大模型是医疗健康产业的新变量。由蚂蚁集团研究院、中国信通院联合牵头编写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从产业结构、应用场景、大模型价值、技术发展等领域,洞察大模型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表示,大模型将从产品、生态、技术三个层面通过9个关键趋势重塑医疗健康产业。在产品层面,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产品创新将重塑医患交互与服务体验。在生态层面,行业合作模式演进将催生医疗健康产业生态重构。在技术层面,多技术融合将驱动医疗智能基础设施创新与升级。

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各类新业态和新应用在为患者提供便捷化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敏感个人信息和不良内容泄露与传播的潜在渠道。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等10余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在论坛上正式发布,并同步开启了团体标准《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评测方法》的公众意见征集。该标准充分考虑了健康医疗服务的各类场景,对涉及的各类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和界定,同时提出了自动化技术和人工评测相结合的评测技术和方法体系,为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内容评测提供了标准化的评测流程。

02

当大模型开始读懂基因组、脑机接口开始对话神经元、具身智能开始走进病房,医疗健康行业将迎来哪些全新的场景、业态与增长极?德国科学院院士Roland Eils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围绕医疗大数据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脑机接口等AI应用对脑疾病诊疗的革命性等话题开展对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担任了本环节的主持人。

当被问及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赋能生命健康领域可能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突破这一话题时,中德院士达成共识——在AI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能够在疾病发作之前就进行提前干预,这是主要的挑战所在,但也是主要的回报所在。然而,持续的健康检测会带来哪些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智能系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类该如何对其进行监管? 对话嘉宾用一系列的提问为本次对话收尾,同时也引发了与会观众的持续思考。

03

受困于医疗资源不足、基层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慢病正普遍面临“发现难、管理难、救治难”等问题。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马秀珍表示,“专科专病智能体赋能基层慢病管理计划”致力于整合发展人工智能关键要素,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场景、人才全链条健康管理生态,让慢病管理成为重塑生活方式新范式。银川市数字介入医学协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金龙在视频中介绍了针对外周介入诊疗全流程的智能体产品。论坛现场,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信通院云大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沐曦股份和罗氏制药的发布嘉宾共同启动了这一管理计划,标志着数字化慢病防控新生态的初步形成。

“诞生于对‘心’的毕生求索,我是Jack安心智能体。”论坛现场,由蚂蚁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及其医生团队共同打造开发的“Jack安心智能体”正式上线。这是首个可连接智能硬件提供专科疾病管理的专业智能体,除常见心内科疾病症状科普问答功能之外,用户可接入华为手表、鱼跃血压计等设备,智能体将结合血压、脉搏、ECG等数据,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专业的诊后管理服务。王建安院士表示,AI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快速识别并总结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尤其擅长锁定人类难以察觉的特征模式。将AI+医生+硬件结合,能真正改变慢病管理模式,让患者得到24小时的及时守护。

在人类基因组30亿对碱基的宏大蓝图中,目前仅定位了7.5万个致病位点,仍有大量未知变异等待探索,而精准筛查与诊断正是攻克这些遗传疾病的核心路径。活动现场,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院副院长卢大儒、百图生科副总裁张晓明正式发布明道种系致病突变DNA大模型。这是全球首个专注于种系致病突变的DNA垂直领域大模型。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表示,该模型以卓越的性能和极简的部署要求,让遗传病诊断不再受限于医疗资源,为罕见病患者缩短确诊之路,并将为癌症高风险家族提供预警。

高质量数据集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推理和验证的关键基础。在重磅发布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永尊,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工创中心总经理郑忠斌先生,兰卫医学董事长、总经理曾伟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12届副主任委员朱虹光以及上海朗珈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川江共同上台发布“LPD病理数字切片标注标准集”。这一大规模、标准化、高质量的病理图像标注数据,不仅为病理 AI 模型研发及调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有望缩短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周期,加速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04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以“构建心血管领域多模态的‘超级大脑’”为题,分享了首个心脏专科大模型“观心”的相关研究工作。他表示,大语言模型正推动智能问诊与临床决策辅助,而多模态AI是精准理解心血管疾病复杂性的关键路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借由多模态的深度融合将所有疾病与诊疗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以此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佩福以“数智化革命推动智慧骨科提质增效”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装备的发展、算法的优化、设备的集成以及技术的演进降低了手术智能化的学习成本,让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工程化。未来智慧骨科的实现形式是以智慧手术室为基础,以手术床作为核心枢纽工具,实现模块化搭建、智能化分析、精准化执行的微创骨科解决方案集群。

众多科技企业的健康领域专家与业界专家在主题演讲环节与大家分享了最新的产业落地动态。蚂蚁集团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分享了名医智能体方面的实践。该智能体通过与顶尖专家深度共建,学习循证与临床经验,提升智能体专科诊疗能力,解决患者筛-诊-治-管全健康周期问题,同时也参考专家诊疗思路普惠基层医生。

达摩院医疗AI实验室资深医学专家郭建飞分享了人工智能在肿瘤/慢病精准诊疗中的核心应用。他表示,通过平扫CT“一扫多筛”的解决方案,实现“癌症筛查+慢病管理+急症预警”,可以在2分钟内完成一位患者多病种的自动分析,拥有比放射科医生更高的敏感性及更高的特异性。同时平扫CT人工智能模型具有“机遇性筛查”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己有的CT影像数据,在节省医疗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岩思类脑首席科学家李孟以“AI赋能脑机接口”为题,围绕自研的脑电大模型,基于临床可用的立体定位神经电极,分享了植入式立体脑机接口系统赋能科研、技术、应用的“脑控”和“控脑”实践。他认为,脑机接口落地将由非侵入式逐步扩展到侵入式,并最终成为未来计算的底层基础。

在高端对话环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积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徐国斌、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研究员冯瑞、北京人卫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晓巍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五位嘉宾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医疗健康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最新洞察。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担任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对话嘉宾围绕技术转化、AI应用落地、临床供需对接、AI产品评估等话题深度探讨了未来3-5年智能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作为每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论坛之一,2025WAIC“AI智变·未来健康”产业论坛已成为智能医学领域重磅产品首发和前沿思想交锋的标志性平台。论坛紧跟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热点,多样化、全方位地呈现AI医疗的最新成果,展望未来的技术趋势与产业图景,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