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9日,「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2025」在青岛成功召开。大会以「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瑯琊汇」为核心定位,汇聚近260位来自政医产学研资领域的重量级嘉宾作分享,大会设置1场主论坛、17场分论坛等环节、超100个主题报告,系统探讨了从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路径,吸引了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逾千名与会者共襄盛举。

《2025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在会上发布,为医院创新转化能力建设提供精准指引;由葛均波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目标直指心血管高端器械「卡脖子」技术瓶颈;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签订共建「心血管技术创新合作中心」的合作备忘录,共筑医工交叉融合标杆平台;基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润达医疗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智检未来-AI体检Agent」亮相,开启基于大数据的主动健康管理智能新范式;东软医疗「中国方案·世界标准」创新标杆正式发布,彰显中国医学影像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大会由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健康界、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EMDIC)、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协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数十家公立医院共同担任学术支持单位。

 

《2025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发布
两大心血管创新中心项目启动

 

大会在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理事兼执行院长郭启勇,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的主持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高善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

高善武表示,CMIA医学创新大会今年是第三次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已成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品牌标杆。新区将提供最好的服务、最优的政策、最佳的保障,让更多医学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区力量。

 

何振喜强调,研究型医院是医学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连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临床转化,在国家医学创新体系中居中心地位。他呼吁抓住主要矛盾,从关键环节入手,以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科学构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作为会议首个重磅报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解读了《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5)》,揭示我国医疗技术转化的现状与突破路径,并揭晓了2024年我国三甲医院创新成果转化「成绩单」,为不同医院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提供指引。

 

以「形成价值导向、反映整体现状、树立行业标杆、促进整体提升」为目标,《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发布,已初步成为医疗机构成果转化的核心风向标——对内为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工作评价和指标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对外为政府/产业/资本等相关主体了解和评价医疗机构整体科技创新态势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葛均波教授介绍,本年度报告基于公正客观的医院创新转化数据汇总与统计,系统呈现了国内三甲医院创新转化的全景。报告以「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专利转化」为数据框架,通过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专利转化量、合同转化金额及到账金额等八大细分维度,展示了我国三甲医院创新转化最新数据特征。

 

随后,大会举行了两项重要仪式,由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沈雳担任主持。

 

在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下,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由葛均波教授亲自领衔,汇聚复旦大学及多家顶尖附属医院的科研与临床优势,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旨在突破医疗器械的「卡脖子」技术,实现心血管高端器械的原始创新、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医疗器械创新产业高地。

 

葛均波教授和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陆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张珣等8位专家共同参与了启动仪式。

 

同期,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签署共建「心血管技术创新合作中心」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在心血管诊疗领域的AI应用、介入器械与生物材料创新、临床研究与区域协作、产学研医创新平台构建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医工交叉融合的标杆性平台,服务国家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展与区域医疗产业升级。

 

本环节由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党委书记蒋光峰和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张珣进行签约,葛均波教授和魏志强校长现场见证。

 

主论坛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树庚担任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带来题为《医工融合:零磁医学临床研究与突破》的演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以《医工交叉驱动介入放射学创新发展》为题演讲;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带来题为《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的分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以骨关节炎研究为例,分享湘雅医学创新转化研究新模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以《AI赋能未来美好医院》为题发表演讲;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发布题为《科技创新转化引领医院学科发展》的演讲。

 

压轴环节聚焦「从创新突破到生态赋能,医疗体系如何助力创新」主题,在青岛大学牛海涛副校长主持下,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姚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通用健康公司副董事长张刚,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副局长廖敬乐,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沈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等六位不同领域的重磅嘉宾,展开多元视角实践经验和观点分享。

 

本次大会精心设置了十余场专题论坛,围绕技术攻坚、数智赋能、机制创新、生态协同四大维度展开深入探讨。这些论坛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从前沿技术研发开始,到实际医疗场景应用落地,再到医院管理模式的配套改革,最后实现整个医疗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论坛内容与大会开幕式发布的重点成果和项目,比如《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5)》、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等紧密衔接,确保创新理念能够转化为实际成果。每个论坛都邀请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实践者,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为参会者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一、技术攻坚:破壁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纵深推进之际,泛血管器械创新论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汇聚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主题演讲与案例分享,共探医工融合创新路径。论坛围绕「医工交叉实践」「尖端医学与精准诊断」等议题展开演讲,并展示「冠脉血流/心电/脑电三位一体诊断模型」「新型覆膜支架」「PFO介入缝合系统」等优秀项目成果,为医学科技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智慧医疗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医学影像智能化转型成为重要突破口。「慧影新境国匠智领:中国方案引领下的智慧医疗创新论坛」聚焦AI与大模型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创新应用,系统探讨了从核心设备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国产化创新发展路径,并发布了「中国方案·世界标准」创新标杆。与会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和案例分享,展示了我国在医学影像智能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构建自主可控的医疗影像技术体系提供了实践方案。

 

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通用健康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刚在致辞中围绕医学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详细介绍了通用技术集团有关经验和集团在资源渠道、应用场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展现了央企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担当与作为。他表示,通用技术集团将坚定不移地聚焦医学专科培育和技术攻关,聚焦医学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助力医学创新产品落地,让医学创新成果更好更快惠及民生。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当前行业面临核心技术依赖、国际品牌竞争、人才短缺、供应链安全及政策审评效率等挑战,同时指出基层医疗需求与成本压力的矛盾。他阐述了东软医疗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产业规模与体系完善、关键技术突破与高端产品落地、企业生态与产业链升级、政策赋能与新模式拓展等发展成就,并提出「十五五」发展目标: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安全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引领AI、高端影像、精准诊断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

 

创新决定医疗的飞跃高度,规范守护生命的绝对底线。在医疗技术革新与规范化管理并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临床技术规范化管理与质量控制论坛直面「创新加速」与「安全底线」的平衡命题。论坛特邀多位高水平医院临床技术管理专家,通过智能医疗应用、医疗技术规范与创新管外科机器人创新等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在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筑牢医疗质量生命线。

 

数智化管理、集采常态化、创新药井喷,医院药学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融合时代的药学创新发展论坛则聚焦「融合时代的药学创新发展」,集结权威专家,分享药学价值链重塑的一线实践,直面医保控费压力下的临床现实,更有聚焦CTLA-4抑制剂的多维价值剖析与热议,深入探讨创新药物如何真正落地患者。

 

二、数智赋能:AI驱动医院管理变革的多维路径

 

数智化浪潮下,AI正从技术工具升级为医院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在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导的智慧医院未来路:AI赋能医院管理与科技创新论坛,汇聚全国顶尖医院管理者、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与一线经验,并聚焦「专病大模型临床落地挑战」「医护人员AI协作沟通」等热点话题深入开展思想交锋。

 

在「智检未来-AI体检Agent」创新成果发布环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主任林卫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晓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驰华、华为ICT产品组合方案泛政府行业总监段延辉、上海润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廖上林共同为该产品揭开面纱。

 

智检未来-AI体检Agent基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润达医疗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整合三方优势资源,构建了完整的医工交叉创新体系。通过熵减数据治理场处理的240万份体检报告大数据,应用10万条专业清洗规则,历经十年数据治理经验积累,最终完成100亿级数据清洗和模型训练,实现了从科研沉淀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贯通,开创了「主动健康管理」的智能体检新范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沈贤在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医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他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智慧服务、临床诊疗、数智管理、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医院创新推出「就医一件事」,「门诊跑一次、全院一张床、特检一日清」的数字化改革,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并在探索未来智慧医院的龙港实践、全周期健康管理、数字化建设、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医院自主研发108个系统,获 221 项软件著作权,形成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已全面应用于七家医院,自主研发的系统已输出20多家医院。

 

在数智赋能重塑未来——AI驱动医院管理变革新实践专场,与会嘉宾围绕「AI与智慧医院的迭代创新」「AI驱动医院管理变革三维创新实践」等主题,分享AI在医疗行业的全景应用与未来趋势;圆桌对话聚焦「AI辅助慢性病管理中的医护协作」「医护人员沟通优化」展开,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管理效能与生态构建的深度重塑。

 

医院数据治理、应用与资产化论坛则聚焦医疗数据价值挖掘与转化。论坛围绕「治理-应用-资产化」全链条,深入探讨医疗数据从「沉睡资源」到「核心资产」的转型路径。多名行业领军专家分享数据治理顶层设计、智慧医院建设等实践经验,并通过SPD供应链优化、AI辅助决策等创新应用案例,为破解「数据孤岛」、实现医疗数据价值最大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医院在数字时代构建新型竞争力。

 

三、机制创新:重构医院发展逻辑和服务模式

 

如今,「以健康为中心」的医院发展与运营管理,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与运营管理专场,不同层级医院围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医院探索与实践」等议题,分享医院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效能提升、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实践;圆桌对话则聚焦「医院如何平衡短期收入与长期健康效益」「如何合理分配资源,重点打造优势学科」等核心议题展开,为公立医院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要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确保患者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公立医院专病服务能力提升促进行动专场聚焦「专病专治」对诊疗精准度、患者体验及医院特色的提升作用,探讨不同层级医院如何选择专病方向、匹配资源。此外,论坛围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肿瘤专病管理体系」「医保支付改革下平衡质量、效率与成本」等痛点展开圆桌对话。

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门诊建设的要求,在体重管理服务实践与模式创新上,多家医院管理者围绕「体重管理助推慢病管理新格局」「专病中心建设实践」「体重管理的中西医实践」等展开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围绕「体重管理服务成为医院新增长点」「流程再造与患者体验优化」展开,助力医院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战略升级。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速背景下,山东省依托其医改先行优势,以数智化重构管理流程,以区域化打破资源壁垒,以人本化提升服务温度,推动医院成功从「规模扩张」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医院精细化管理创新的「山东智慧」专场汇聚山东先锋医院管理者,分享山东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和可复制路径,为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方案」和「山东智慧」。

 

四、生态协同:推动「政医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医学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面临机制不畅、资源分散、产业协同不足等挑战。临床研究作为医学创新的关键引擎,仍面临资源碎片化、协作效率低、人才断层等系统性问题。

 

临床研究能力建设与资源配置论坛聚焦「能力建设」与「资源配置」双维度,旨在探索政-产-学-研-医-资协同新模式,推动临床研究从单点突破向生态进化转型,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医疗机构管理者、科研带头人共聚一堂,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导的「破局·融合·跃升」科研创新驱动下的成果转化与学科生态构建专场,围绕「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地市级医院转化新路径」等展开研讨,分享「从临床痛点到产业价值」的转化路径,推动医院从「临床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型,助力医院提升科研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构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生态链论坛则从战略高度探讨全链条服务机制,通过剖析闭环设计与协同方法论,探索数字化趋势下的转化新范式。同时,深入交流数字化技术对转化全流程的重塑路径,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搭建理论研讨与实践交流的平台,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完善转化生态体系,提升医学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效能。

 

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破局之道–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生态共建专场,则聚焦「破局之道、生态共建」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实践案例分享与研讨交流,推动「政医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落地。

 

医学创新琅琊汇

汇聚创新星光,点亮转化之路

 

为鼓励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展示医学创新的前沿成果与典型实践,本届大会特设「2025医学创新琅琊汇」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全国从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物与创新团队、创新典型实践三个层面征集典型案例,旨在挖掘和推广具有实践价值和转化价值的医学创新成果,推动医学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概念走向应用。

 

自启动以来,活动征集到来自全国多家医院超200 个案例。根据遴选指标体系,73 位专业评委对申报案例进行认真评审后,最终遴选出7 大类 125 人/团队:创新人物与创新团队 35 个(创新人物 20 个、创新团队 15 个);创新体系建设 30 个(医院医学创新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21 个、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典型案例 9 个);创新典型实践 60 个(项目创新转化典型实践 20 个;临床技术创新应用典型实践 25 个;数智化医学创新典型实践 15 个)。来自各大医院的团队及个人,在本届大会期间举办的「2025 医学创新瑯琊汇」典型案例报告会暨荣誉盛典上见证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策划多重沉浸体验环节,在「医启晨练·八段锦时光」环节,邀请与会嘉宾在自然呼吸与舒展中,以医为本,以动为先,体现主动健康的理念,从一套八段锦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会程。在创新参访环节,与会代表参访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等机构及企业。

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系统呈现了「以临床需求为原点、以转化效能为核心、以数智赋能为引擎、以生态共建为目标、以健康中国为使命」的医学创新全景图。其为加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方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与「以健康为中心」的医院发展模式转变。

信息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