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评级是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提升了医疗数据共享和临床决策支持能力,更优化了诊疗流程、降低了医疗差错。对医院而言,评级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认证,更是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
评级现状:头部三甲的排位赛
电子病历评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全国医院系统内激烈上演。当我们翻开那份沉甸甸的评级名单,映入眼帘的尽是协和、瑞金、华西等“金字招牌”,而中西部中小医院的名字则如同点缀在银河中的零星孤星,黯淡而孤独,评级结果往往是“两极分化”。
把过去五年通过高级别(五级及以上)的医院名单拉出来,再把“三甲”两个字遮住,你会发现:区县医院、职工医院、厂矿医院、民营医院的影子微乎其微。2024年度通过的94家五级医院,其中区县级医院大概在10来家,并且全部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其余清一色省级龙头。这还是近几年的发展结果,时间倒回到几年前,更是寥寥无几,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2023年度15家六级医院,全部来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的头部三甲医院。2022年度唯一”八级”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队中的国家队。现在很多省份通过的高级别评级医院几乎都是地区龙头医院,也就是说,高级别评级目前或许是一场头部医院的排位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医院要评上高级别电子病历还有一段距离。这或许不是”努努力就能赶上”的差距,而是体系、资金、人才、治理结构的代际差。
数据揭示的现实:经济差距决定评级命运
数据是最诚实的见证者。2024年通过的17家六级医院中,12家来自京沪江浙鲁等经济发达地区;同年五级名单里,仅江苏一省就占据17席,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整个西部地区五级医院的总和。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成功者中,县级医院几乎清一色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强县,如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沛县人民医院、滨海县人民医院等。它们背后,是经济、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把2020—2024年所有通过5级及以上的医院按”行政级别+床位数”做交叉:不同级别医院的智慧医疗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等级医院(如省级及以上医院)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表现突出,通过率遥遥领先;地市级三甲医院次之,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县区级医院整体通过率较低,同样的,几乎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百强县,人家财政给得起,信息科招得到人。
反观中西部县医院,即便举全院之力投入信息化建设,往往也难逃“落榜”命运。西部某三级医院信息科主任坦言:”我们医院三年投入5000万进行信息化改造,全院上下同心准备筹划,但在评审时,尽管我们抱有十分的信心,但结果还是差强人意。”换句话说,如果你是西部区县级医院,五年内的真实通过率趋近于0。
中小医院的现实困境
资源与预算的鸿沟。举个例子:一个500张床的地市级三乙医院,信息中心通常3~5个人,全年信息化预算300~800万。光一个集成平台就要吃掉两年预算,还没算第三方厂商的接口费和实施费。而东部头部三甲,信息中心几乎都是几十号人到上百号人不等,信息化建设每年都是上千万的投入。别人买乐高是整套城市系列,你是散装积木,怎么拼?
管理周期与财政压力。很多医院把“三年冲5级、五年冲6级”写进合同,配上Gantt图,看似步步为营。实际上:第一年打基础,HIS、EMR换一遍,医生护士骂声一片;第二年做闭环、做无纸化等,发现检验科、放射科接口要重做,预算翻倍;第三年准备评审,医院换院长,新班子一句”先保工资”直接腰斩项目。中小医院的管理周期、财政周期、人事周期根本撑不起这种”五年长征”。
新版标准带来的新挑战。未来可能要执行的新版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把智能化、区域化、易用性、闭环化、国产化等全部写进条款。这里面的每一项都让很多三甲医院头皮发麻,更别说中小型医院了。好在新版是按照赋分制来评价的(包括关键、推荐和可选),医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中小医院的破局之道
务实策略:把4级吃干榨尽。4级核心就一句话:全院信息共享,初级医疗决策支持。做到这一点,临床满意度会肉眼可见提升,院长在常委会上就能交差。4级不丢人,丢人的是4级都没整明白就喊5级、6级。
聚焦高频高危场景。与其买全套闭环,不如先把“危急值、输血、抗菌药物、手术分级“四个高频高危场景做扎实。这四个点一旦闭环,医疗纠纷直接下降,院长看得到ROI,才愿意继续投。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国产化的要求很多医院往往将面临信息系统的“动手术”,在国家安全战略背景下,新标准强调了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规定“信息系统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加密存储,使用的商用密码算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是对OFD版式文件的要求,如“电子病历导出通用格式应满足OFD版式文件要求”和“具备OFD文档集中管理平台,支持存储、交互、导出功能”,进一步强化了通过国产化技术实现对文件的安全管理。这些都是“钱”才能解决的。
把评级当副产品,而不是KPI。信息化建设的唯一KPI应该是”少跑腿、少出错、少花钱“。当这三个场景真正跑通,5级条款自然会一条条变绿。反之,如果只是为了拿牌子,上线一堆医生不爱用的”高级功能”,最后只能躺在验收报告里吃灰。
拒绝盲目焦虑,立足自身条件。别被“别人家孩子都过5、6级”的焦虑绑架。评级就像考清北,不是刷题就能解决,需要基因、环境、资源、运气。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基因就是”够用、管用、能省钱“。把这个基因稳定遗传下去,比盲目冲级更有价值。
最后,不是说中西部地区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不追求高级别目标,而是应该立足实际、不要盲目追求评级,别为了牌子砸锅卖铁,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
如果有一天,你们医院业务量翻了三倍、财政盈余敢跟大三甲叫板、信息科能招到985硕博,再去冲5、6级也不迟。在那之前,先让医生护士少加几个班,让病人少排几次队,让院长晚上睡得着觉——这比任何证书都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