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运营的传统认知中,信息部门常被贴上“救急队”的标签——系统崩溃时紧急抢修、设备故障时现场排查、用户咨询时即时响应,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幕后支持”角色。然而,随着医院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信息部门的核心价值正从“保障系统运行”向“驱动业务创新”重构。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组织管理体系、强化跨部门协同、锻造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从“救急部门”到“有为部门”的质变,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命题。
重构组织管理体系,从“分散相应”到“统筹赋能”
临床赋能组对接门诊、住院、医技等科室,专属跟进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
运营支撑组聚焦财务、人事、后勤等管理系统,保障医院运营效率;
技术创新组负责AI应用、数据中台等前沿技术研发与落地。
各组设专职负责人,实行“需求对接-方案设计-落地推进-效果反馈”全流程责任制,避免“多头对接、责任空转”。
每周安排1-2名工程师驻点临床科室,参与科室晨会、业务讨论,主动排查系统使用痛点(如电子病历录入繁琐、设备数据对接不畅等),提前制定优化方案。
强化工程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域联动
1.建立“项目联合工作组”模式
临床科室负责提出业务需求、参与方案评审;
职能部门负责协调资源、保障落地;
信息部门负责技术实现、系统迭代。
建立“周例会+月复盘”机制: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解决跨部门协作堵点;每月进行复盘总结,优化协同流程。通过“透明化管理”,将项目延期率降低。
锻造工程师能力架构,从“技术执行者”到“业务赋能者”
初级工程师:聚焦“技术夯实+业务熟悉”,通过“师带徒”模式学习系统维护、基础开发技能,同时安排为期3个月的临床科室轮岗,掌握核心业务流程;
中级工程师:侧重“需求转化+项目攻坚”,参与跨部门项目,锻炼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能力,鼓励考取PMP(项目管理师)、医院信息系统工程师(CHIME)等证书;
高级工程师:主攻“创新研发+业务引领”,牵头前沿技术(如AI辅助诊断、大数据分析)落地项目,参与医院数字化战略规划,成为“技术+业务”双通才。
精细化项目管理,以“结果为导向”,保障价值落地
信息化项目“重建设、轻效果”是行业普遍痛点:部分项目上线后因贴合度低、操作复杂,被临床科室“弃用”,导致资源浪费。信息部门需以“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破解这一难题:
效率提升指标:如电子病历录入时间缩短比例、检查报告出具时效提升幅度;
质量安全指标:如用药差错率下降比例、医疗纠纷因信息问题导致的数量变化;
成本节约指标:如纸张使用量减少比例、重复检查费用降低金额。
深化用户沟通,从“问题反馈”到“需求共创”
信息部门与用户(临床医护、行政人员)的沟通,不应局限于“接收故障投诉”,而应升级为“共同挖掘需求、共创解决方案”:
1.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
每月举办“信息化需求座谈会”,邀请不同科室的医护代表、行政人员面对面交流;
在院内OA开设“信息化建议专栏”,鼓励用户随时提交优化想法;
定期发布“信息化成果简报”,向全院通报项目进展、需求落地情况,增强用户参与感。
2.推行“用户参与式设计”
构建积极效果评价体系,让价值“看得见、可衡量”
从“技术保障、业务赋能、创新引领”三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涵盖定量与定性指标:
技术保障维度:系统可用率(目标≥99.9%)、问题解决及时率(目标≥95%)、数据安全事故发生率(目标=0);
业务赋能维度:临床科室信息化满意度(目标≥90%)、运营效率提升幅度(如门诊人均接诊时间缩短比例)、医疗质量相关指标改善情况;
创新引领维度:新技术(AI、大数据)落地数量、信息化成果获奖情况(如行业奖项、专利)、院内数字化转型贡献度。
通过多种渠道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
在院内宣传栏开设“信息化赋能案例”专栏,分享系统优化带来的实际成效;
在行业会议、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行业影响力;
定期向院领导汇报信息化价值,争取信息支持。
从“救急部门”到“有为部门”,本质是医院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型。这需要信息部门以“组织管理为基础、协同联动为支撑、人才建设为核心、项目管理为抓手、用户沟通为桥梁、效果评价为导向”,主动融入医院核心业务,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临床效率提升、医疗质量改善、运营成本优化的实际价值。
